2012年1月16日 星期一

《星期專論》台灣民主要繼續前進!◎ 王美琇

台灣的民主往前推進的腳步非常艱辛和緩慢,全世界第三波民主的威權餘緒反噬現象,我們並沒有倖免。保守反動勢力的力量依然很大,而且握有實質權力。這是沒有處理轉型正義的痛苦代價。

雖然蔡英文沒有挑戰成功,但她的總得票率比四年前的民進黨成長了四%,顯示民主的力量依然在持續前進。蔡英文和民進黨雖敗猶榮。這場選戰,他們打得很漂亮,而且光明磊落。

若要指出缺憾,應該是民進黨在最後一週過於輕忽「九二共識恐嚇牌」的殺傷力。民進黨沒有在媒體戰上發揮積極的反擊力道,讓國民黨的恐嚇牌和安定牌取得媒體優 勢,成功轉移執政劣勢的印象。最後密集的媒體戰,對沒有長期關心政治的中間選民是有影響的,尤其透過電子媒體的不斷放送。

民進黨是需要深刻檢討,但我希望檢討不要搞錯方向。並不是「九二共識」策略成功,是「九二共識恐嚇牌」奏效。千萬不要認為「接受九二共識」才是對的;也不要拚命自我否定。這種「被殖民者心態」不會讓自己更進步,只會讓自己更接受殖民者的價值,看不見自己的優勢和長處。

民主汙點嚴重重創台灣

馬英九雖贏得總統連任,可是我認為他贏得並不光彩,甚至讓台灣的民主繼續蒙羞。

四年一次的總統大選就像「民主大掃除」,把許多地毯下的威權汙垢一一清掃出來。讓我們用民主放大鏡,重新檢視這些藏汙納垢,提醒我們—這些汙垢依然存在,如果不繼續掃除乾淨,台灣的民主還是脆弱民主,馬政府實在沒有什麼好驕傲。

觀察這次大選,最嚴重的民主汙點包括:

一、行政體系公然介入選舉:文官行政體系是國家最重要的穩定力量,也是民主體制的基石,選舉時必須保持中立,不得擅用公家資源為特定政黨輔選,民主機制才能夠維持正常運作。

可是我們看到此次大選,馬政府濫用國家機器和行政資源的情況,恐怕是近二十年來最嚴重的一次。包括各部會濫用民脂民膏大買廣告,政務官變造公文、偽造文書、 指使下屬銷毀公文,國安情治單位監控政敵,農委會直接撥款補助挺藍的農場和合作社,內政部以「總統名義」於選前發文通知弱勢族群「調高福利津貼」(形同政 策買票),各部會和國營單位行文動員公務員參加國民黨的造勢遊行和選舉活動等。

這種作為不僅傷害國家體制,更傷害公務員的尊嚴,把公僕當做家僕,把國家當做我家。這是威權專制國家才有的現象,馬政府實在是台灣的民主之恥。

司法和買票是民主之恥

二、檢調司法淪為選舉工具: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宇昌案」。若不是蔡英文保有原始文件,戳破劉憶如的謊言,檢調大動作查扣宇昌文件,進一步搜索蔡總部、民進黨和蔡家乃意料中事。這是過去選舉時司法慣用手法,也屢屢得逞。這次雖沒有讓蔡英文一槍斃命,但依然在雲林故技重施。

檢調司法如果繼續「國民黨化」、政黨工具化,人民會繼續看不起、不相信司法。沒有司法正義,台灣的民主肯定繼續墮落下去。

三、買票賄選依然嚴重:全台灣都知道哪個政黨會買票。此次大選各地賄選傳聞不斷,買票金額從五百元到數千元不等,但檢調單位都重重拿起、輕輕放下,沒有具體查緝績效,令人匪夷所思。

國民黨長期執政所形成的全國性綿密組織,從基層的鄰里長到地方組織,一直都是其買票的重要樁腳網絡,而且買票的手法也不斷更新。只要賄選買票一日不終止,台灣的民主就繼續被羞辱;靠這種手法贏得選舉的政黨,也很可恥。

四、中國介入台灣大選:以前中共和國民黨總是聯手用「戰爭牌」恫嚇台灣人,這次則聯手用「九二共識」來恐嚇人民,甚至藉由台商企業做中共傳聲筒,尤其在選前一週密集出手,對中間選民產生明顯影響。

中國因素嚴重介入台灣大選,以及馬陣營的積極迎合操作,已經讓台灣的民主和國家未來蒙上陰影。國共合流,台灣前途堪憂。

上述幾個民主汙點,都是國民黨長期的結構性優勢,當然還有很多,例如國民黨的萬惡黨產等。所以我認為他們贏得一點都不光彩,也不值得尊敬。希望台灣人民牢牢記在心裡。我相信這些反民主力量還會存在。倘若進步公民和在野黨的監督力量沒有持續下去,台灣的民主還會在地上爬行。

我們一定會回來!

這場大選過程中,最讓人感動的是「三隻小豬」,這是大選中最動人的奇蹟。還有李前總統在選前之夜抱病站台,令人動容。蔡英文的表現也可圈可點。

蔡英文的個人魅力和非典型作風,不但改變了民進黨,也帶動起驚人的氣勢和人民參與的狂熱。她的確讓人民看到了新的希望。雖然她落敗了,但我們應該為她鼓掌。

敗選之夜,蔡英文致詞時說:「總有一天,我們一定會回來!」讓我想起一九四二年麥克阿瑟將軍要撤離菲律賓時,他留下了一句世界名言:「I SHALL RETURN !!」

是的,「我們一定會回來!」用這句話期勉民進黨和蔡英文,以及所有為民主奮戰的偉大台灣人。我們共同打了一場美好而光榮的戰役!我深信,只要堅持民主信念和價值,進步力量終將穿透威權反動的銅牆鐵壁,總有一天,正義一定會戰勝邪惡!

讓台灣的民主繼續前進吧!否則,台灣沒有希望。

(本文刊登於自由時報【星期專論】2012/01/16)